近日广州股票配资,各社交平台上有大量爆料称,之前爆火的 AI Agent Manus 进行裁员。据钛媒体报道,Manus 在中国区的员工总数约为 120 人,其中 40 多名核心技术人员已转岗至新加坡总部,其余员工面临裁员优化,裁员补偿标准为 N+3 或 2N。
今年 6 月中旬,Manus 的相关广告就已经出现在新加坡公交站台以及地铁站中。并且 Manus 已在新加坡展开招聘,岗位包括 AI 工程师、数据科学家、软件开发经理等,薪资每月 8000 美元 -16000 美元,约合人民币 11 万元 / 月,年薪超过 130 万元。
距离 Manus "横空出世",还不足半年。那么,是什么原因导致 Manus 不得不作如此调整?
潜在原因:监管收紧、技术受限、市场策略
此事可能首先与当前国际技术投资以及合作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。据报道,Manus 近期完成了由硅谷顶级风投 Benchmark 领投的 7500 万美元融资,最新估值达到 5 亿美元。然而,Benchmark 在注资后随即收到相关监管部门的问询,询问该笔投资是否涉及针对特定国家关键技术投资的新限制。鉴于外部环境原因,促使 Manus 将业务重心转向海外市场。
此外,据南洋时讯和联合早报报道,Manus AI 研发负责人曾在内部会议中提到,由于无法及时获取最新 AI 芯片,公司的智能体迭代升级进度被迫延缓。因此,将总部迁往新加坡,或能够降低在技术层面受限的潜在风险。
另一方面,Manus 的市场战略也是原因之一。据报道,Manus 计划在日本东京开设办事处,以进军东亚和中东市场。新加坡作为亚洲的关键算力节点,具备地缘意义上的行业交流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,能够为 Manus 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。
伴随争议诞生,仍获得资本看好
Manus 在今年 3 月一经发布便迅速走红,被众多自媒体吹捧为"全球首款通用 AI 智能体",甚至被称为"下一个 ChatGPT 时刻"。其内测码一度在二手平台被炒至 10 万元一个,引发了大量讨论。
然而,Manus 的爆火也伴随着大量争议。许多自媒体和网友质疑其为"套壳"产品,认为其技术并未取得重大突破,而是基于现有大模型的整合。此外,Manus 的官网和注册方式均面向海外市场,进一步引发了对其"饥饿营销"策略的质疑。
2024 年,Manus 完成了 A 轮融资,投资方包括腾讯、真格基金等。2025 年,Manus 再次获得 Benchmark 领投的 7500 万美元融资,估值达到 5 亿美元。这表明资本市场对 Manus 的技术和市场潜力仍持乐观态度。
热度有衰退趋势
据 AI 产品排行榜,Manus 在发布初期表现突出。在 2025 年 3 月的 AI 产品榜中,Manus 的 Web 访问量达到 2376 万,位列第 36 位。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Manus 的访问量逐月下滑,4 月降至 1836 万,5 月降至 1663 万,6 月小幅回升至 1781 万。这似乎反映了市场对 Manus 的热度消退,用户流量呈现下滑态势。
刚发布时,Manus 被大量自媒体吹捧为"炸裂级"创新,但其技术实质和市场表现却受到多方质疑。外界批评其为"套壳工坊",认为 Manus 并未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,而是通过整合现有大模型和工具链实现功能。此外,Manus 的访问量下滑也表明其用户留存和市场热度不足。
AI Agent 发展之路不会顺风顺水
但 Manus 裁员并不一定意味着其之前的热度完全是炒作。AI Agent 行业作为一个新兴领域,面临着技术、市场和监管等多方面的挑战。Manus 的裁员和战略调整可能是其在竞争中寻求突破的一种方式。正如业内人士所言,Manus 作为应用层产品,需要多个大模型支撑,迁往新加坡有助于其规避技术限制并获取国际资源。
AI Agent 行业需要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力上取得突破,以避免陷入"爆红后暴毙"的困境。行业需要更加理性和克制的宣传,避免过度吹捧导致公众期望与实际表现之间的落差。最后,AI Agent 公司需要在合规和国际化之间找到平衡,以应对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。
针对裁员一事,Manus 回应称广州股票配资,此次调整是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的考量,旨在优化人员结构和资源配置,提升整体运营效率。Manus 表示,公司将专注于核心业务发展,继续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,以应对市场的挑战并保持竞争优势。
卓信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